进入5月,门诊中,舌头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这说明人体内有湿气。今年的湿气比往年来得早,刚5月份湿气就来了。化湿除湿又成为需要及时面对的问题了。
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白带增多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去除湿气刻不容缓。特别是进入夏季气候潮湿,人易受湿邪危害,因此,夏季更应注意排湿。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可从以下5大信号来判断。
如果舌苔厚或舌体胖大,且舌头边缘还伴有明显的齿痕,那就证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甚至已造成脾虚了,应及时调理身体。如果还伴有面色晦暗且发黄,早晨起床时眼皮浮肿或眼袋明显,更需引起注意。
到了该吃饭时没有饥饿感,吃一点就感觉胃里胀胀的,还伴随有隐隐的恶心感。这也是脾胃功能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这种现象易在夏季出现。
早上起床后突然感觉小腿肚酸痛且沉,同时近期还存在体重增加或虚胖现象,也是体内湿气重造成的。
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有胸闷的感觉,长呼一口气后才舒服,而且常感身体疲乏,懒得活动,有头昏、易困倦、记忆力减退现象。
正常大便是软硬适中且呈条状,如果大便像熟过度的香蕉一样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则说明体内有湿气,消化吸收功能异常。
湿邪可潜伏在人体内的器官上,且随着潜伏的纵深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在治疗上所用的药量也有所差异。那么,湿气可以潜伏在人哪些器官上,又有哪些症状表现和危害?
二级湿邪:在肌肉。症状有酸、困、累、乏等,如肩颈肥厚、困乏、腰酸、乏力。
三级湿邪:在骨骼,即骨寒湿,俗称风湿。症状有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风湿关节炎等。
四级湿邪:在脏腑(子宫、卵巢、脾胃、肺)。症状有脾胃湿困、大便黏滞不爽、易咳有痰、妇科病等。
可以看出,不同程度、不一样的部位的湿邪对人体各器官的危害是不一样的。湿邪不仅发病部位不同,伤人多隐缓而不觉,所以排湿要对症治疗,区分类别。
中医将“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而成,多由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湿地,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沐浴后头发未干而眠等原因导致。
从地域差异来区分的话,南方多属外湿,北方多属内湿。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在一般的情况下,脾能够把进入人体的水液和湿气布散到全身,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所以南方空气湿润滋养人,很多人皮肤较细润,但如果湿气过重,超出了脾所能负担的限度,就会使水液在体内停滞,反过来影响脾功能,从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
北方的湿主要指的是内湿,这跟生活方式有关,一是胃口偏重,呆滞胃肠,容易生痰生湿,蓄积体内;二是运动能出汗,出汗能排湿,而当下城市白领多懒坐而少动,出汗排湿途径减少,湿蓄积体内而不得减;三是天热后用空调非常普遍,空调环境中容易表闭毛孔,这不同于电风扇容易促进汗液挥发,空调冷空气轻易造成体表毛孔闭合,出汗自然少,从而容易形成内湿。以上是北方多内湿的主要原因。
在湿气的治疗上,中医拥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如湿气留滞在胃肠,容易拉肚子的寒湿,可用附子理中;湿气饱和于心脏,如心衰水肿不能平卧,此为脚气冲心,可用鸡鸣散;湿气黏滞在关节,部分人以关节疼痛为主,舌苔黄腻,可用加减木防己汤。其中一种以男性居多,就是湿热下注,下肢关节红肿,多为痛风发作,可用化湿热的方法。治疗湿气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包含两种策略:
首先祛湿化痰。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去除痰湿。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杏苏散等。
然后益气健脾。由于湿气产生的最终的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益气健脾法是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适用于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日常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上的习惯,远离潮湿环境,勤运动,适量摄取水分。具体包括: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为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感四肢无力,但又不想运动。其实运动不但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肠胃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是适量、清淡、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易引起肠胃闷胀;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生冷食物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日常可多用淮山药、茯苓、薏米煲汤,可健脾祛湿。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出现问题外,多与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轻易造成湿气入侵体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如果房间内的湿气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借助电器,如风扇、空调(除湿模式),保持空气对流。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系我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